添加日期:2010年5月6日 閱讀:1870
膽石癥(Gallstones)是*常見的膽道疾病,是指原發(fā)于膽道系統(tǒng)(包括膽管和膽囊)內的自發(fā)性的結石形成,一般認為以右上腹或右脅疼痛,有放射痛、惡心、厭油膩、脘脹納差等為基本癥狀,甚至出現劇烈絞痛、寒顫高熱、黃疸等,一般通過B超、膽囊造影即可確診。膽石癥的發(fā)生是膽汁成分異常與膽道運動功能失調共同作用的結果。按結石所含成分分為3類:膽固醇結石、膽色素結石、混合型結石。按發(fā)生的部位來分,可分為膽囊結石、肝外膽管結石和肝內膽管結石。近年來,膽石癥患者急劇增加,加上并發(fā)癥多的特點,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。因此,膽石癥的治療和預防越來越受到醫(yī)學界關注。
目前,西醫(yī)治療膽石癥以手術為主,手術存在術后殘余結石發(fā)生率高、反復率高等不足,而且多數患者不愿或不能接受手術治療;以熊去氧膽酸為代表的溶石療法因療程長、副作用大、療效有限而受到限制。近年來,中醫(yī)藥治療膽石癥取得較好的療效,具有無禁忌證、安全、有效、副作用小、易被患者接受等優(yōu)點。因此,中醫(yī)藥治療膽石癥在我國占有重要的地位,F就近年來中醫(yī)藥防治膽石癥的研究概況作如下綜述。
1病因病機
膽石癥根據臨床表現多屬中醫(yī)的“脅痛”、“黃疸”等范疇,多由情志憂郁、飲食不節(jié)、過食油膩及膽固醇代謝失調等致使肝膽氣郁、濕熱蘊結,經久煎熬或氣滯血癖,日久癖積而結為砂石。
膽為六腑之一,輸膽汁以傳化水谷而行糟粕,以通降下行為順。肝膽互為表里,凡情志不遂、肝郁惱怒、飲食不節(jié)、過食肥甘、濕熱內生,均會導致肝膽氣滯、膽汁郁結、膽失降濁、腑氣不通、濕熱蘊阻、氣血郁滯而發(fā)生脅痛、黃疸等證。肝為剛臟,氣郁則痛。濕熱熏蒸則發(fā)黃。膽汁郁久,濕熱煎熬而成砂石。濕熱為病,從熱化火,熱燔津液,陰虛熱盛,熱入營血,會出現高熱譫語、出血、舌紅絳等證[1]。
2中醫(yī)辨證分型及治療
2.1肝郁氣滯型
治以疏肝解郁,理氣導滯。徐建軍等[2]用四逆散加減治療膽石癥,62例中治好38例,顯效12例,有效8例,無效4例,總見效率為93.5%。陳軍梅[3]采用自擬方疏肝實脾湯(柴胡、郁金、白芍、炒白術、黨參等)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56例,治好9例,顯效24例,有效19例,無效4例,總見效率為92.9%。提示疏肝實脾法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療效顯著。
2.2濕熱內蘊、痰瘀內阻型
治以清熱利濕、祛痰化瘀。龍明照等[4]用膽腑舒膠囊(由金錢草、大黃、青皮、木香、海藻、水蛭、海金砂、郁金等組成)治療濕熱內蘊、痰瘀內阻型膽石癥,服藥3個月后,42例中,顯效8例,有效30例,無效4例,總見效率為90147%。
2.3肝郁脾虛型
治以疏肝健脾。華剛等[5]用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當歸、白術、郁金、川楝子、青陳皮、大黃、甘草、白芍、茯苓、雞內金、山楂、王不留行、金錢草)治療膽石癥48例,治好16例,好轉24例,無效8例,總見效率為83.33%。逍遙散為疏肝健脾、解郁調經之祖方,作用平和,用途廣泛,以之為主方,取其舒肝解郁安脾之功。
2.4肝胃不和型
治以疏肝和胃。陳禮華等[6]用大柴胡湯加減(柴胡15g、黃芩15g、大黃10g、枳實12g、白芍20g、郁金20g、茵陳15g、雞內金15g、芒硝6g、金錢草30g,若腹痛頻頻者加玄胡25g、川楝子20g;發(fā)熱、舌絳苔黃加金銀花30g、黃連10g、梔子12g)治療膽石癥80例。結果,治好36例,好轉27例,無效17例,總見效率為78.75%。
2.5毒熱型
治以清熱解毒。許得盛等[7]以膽清膠囊治療95例膽石癥(膽清膠囊由虎耳草、鳳尾草、牛膽汁、大黃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等作用)。結果顯效率為51.6%,總見效率為86.3%。
2.6氣滯血瘀型
治以理氣活血。劉光好[8]運用活血化瘀疏利肝膽法(黃芪12g、杏仁8g、黃芩8g、柴胡10g、三棱8g、莪術8g、生地10g、當歸10g、枳殼10g、茵陳12g、金錢草15g、七葉蓮15g、元明粉12g(分沖服)、甘草6g)對27例膽色素結石患者進行治療。結果,治好16例,好轉9例,無效2例,總見效率為9216%。
2.7肝陰虛型
治以滋陰益氣為主。李景鶴等[9]以滋陰通下理中湯(太子參20g、黃芪30g、沙參15g、石斛15g、制大黃10g、芒硝(沖服)10g、厚樸12g、沉香10g、青皮6g、陳皮8g、炒白術12g、白芍15g、半夏12g、云茯苓12g、炙甘草12g、山楂15g、谷芽12g)治療膽石癥30例,治好16例,顯效8例,好轉3例,總見效率達90.0%。
3中成藥治療及其它中醫(yī)藥治療方法
3.1中成藥治療
膽寧片,主要由大黃、虎杖、青皮、陳皮等組成,對慢性膽囊炎、膽石癥及膽囊切除后綜合征有清熱利濕、舒肝利膽、理氣止痛、清熱通下作用,長期或間斷應用,既可減少或避免膽囊炎、膽石癥的急性發(fā)作,又可防石、溶石[10]。
3.2中藥內服外敷治療
丁慶學[11]對80例膽石癥患者采用內服自擬利膽排石湯(金錢草50g、茵陳15g、威靈仙30g、柴胡10g、雞內金15g、白術15g、黃芪15g、大黃(后下)10g、芒硝(沖服)8g、薏苡仁30g、郁金12g、枳殼12g、炮穿山甲10g、防己10g、甘草10g),結合中藥外敷溶石排石散(地鱉蟲、雞內金、威靈仙、炮穿山甲、海金沙、黃芩各20g,麝香1g。將上藥分別研成末,混合均勻后裝袋密封,備用。每次取藥粉4g,加精食鹽0.5g混勻,用醋或高度白酒適量做成藥丸,放入肚臍,用敷料覆蓋加膠布或繃帶固定即可)。結果,見效率為36.25%,總見效率為72.50%?梢,中藥內服外敷也是治療膽石癥的有效方法。
3.3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
商國強等[12]用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膽石癥100例,應用中藥膽道排石湯:金錢草30g、柴胡12g、大黃8g、茵陳30g、枳殼12g、黃芩10g、法半夏10g、杭白芍15g、郁金10g、雞內金15g、生甘草6g、芒硝6g,每日1劑,煎2次,每次服藥1h后加服丙谷胺600mg。結果,治好27例,顯效49例,有效19例,無效5例,總見效率為95%。鄭少翰等[13~15]用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膽石癥均取得較好療效。
4結語
按照中醫(yī)辨證論治的理論,采用中醫(yī)藥對證治療膽石癥,各種方法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,顯示中醫(yī)藥治療膽石癥有一定優(yōu)勢,易于廣大患者接受。以中醫(yī)藥為主的綜合療法是治療膽石癥極具發(fā)展前景的方法之一,是未來非手術治療膽石癥的方向。
雖然中醫(yī)藥治療膽石癥具有諸多優(yōu)點,但也存在以下幾點不足:(1)對中藥防治膽石癥機制的研究還不完善,缺乏有效成分的藥理學研究。今后應加大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力度,為中藥治療膽石癥提供基礎理論。(2)治療膽石癥的中成藥以及其它中藥復方的臨床試驗研究不多,并且臨床試驗研究報道中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部分設計不科學、實施不規(guī)范、報告不完整,影響試驗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真實性,因此這些常用排石溶石中成藥的療效并不確切。應進一步開展中藥治療膽石癥的臨床試驗研究,做到設計嚴謹,實施科學,報告完整,為中藥療效評價提供客觀證據。
研究中醫(yī)藥治療膽石癥還應與分子生物學、遺傳學等**學科緊密聯(lián)系,對膽石癥發(fā)病機制做深入研究,篩選更有效的排石中藥,使中藥治療膽石癥的優(yōu)勢更加突出。
責任編輯:小徐 mjwave.cn 2010-5-6 9:53:43
文章來源: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廣州金孚互聯(lián)網科技有限公司-1168醫(yī)藥招商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http://mjwave.cn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1168醫(yī)藥招商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
3.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4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聯(lián)系郵箱:1753418380@qq.com。